牙科知识

正畸后如何避免根尖吸收?

2018-09-13 by 波波

 

一、避免正畸后根尖吸收 注意根尖移位 

凡是正畸医生都很关注正畸后根尖吸收情况,韩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根尖移位(ARD)是正畸治疗后根尖吸收(ARR)的关键因素。对于需要做大量切牙根尖移位的患者,建议对根尖吸收进行仔细监测。该论文8月20日在线发表于《安格尔正畸医师》(Angle Orthod)杂志。

 

该研究在正畸治疗前后,对135例成人进行上颌和下颌切牙的根尖X线片拍摄和头影测量。在根尖片上测量根尖吸收,叠加治疗前和治疗后的X线头影测量以评估中切牙的移动。根尖移位可以根据预处理牙长、倾斜度变化和切缘移动进行数学计算。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方法确定根尖吸收的危险因素,使用标准化系数(SCS)研究以探查根尖吸收危险因素的相对贡献率。
      结果为,垂直根尖移位显示上颌和下颌切牙的标准化系数最高。 水平根尖移位显示下颌切牙的标准化系数紧随其后,但与上颌切牙的根尖吸收无显著相关性。当水平和垂直根尖移位都包括在混合效应模型中时,自锁托槽的使用与下颌切牙根尖吸收的增加有显著的相关性。

 

二、减少根尖吸收间歇力优于持续力 

土耳其与澳大利亚一项联合研究显示,在4周的正畸施力调整期间,与持续力相比,间歇力显著减少了牙根的吸收量。虽然应用间歇力的牙齿移动度较小,但避免了不必要的转动。这对于易患正畸诱导的炎症性牙根吸收的患者至关重要,在制定方案时应考虑对该人群使用间歇性力的治疗方案。该论文8月20日在线发表于《安格尔正畸医师》(Angle Orthod)杂志。

 

该研究招募了25例在正畸治疗中需拔除上颌 第一前磨牙的患者。将150克颊向持续力施加到一侧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上15周。 对对侧上颌 第一前磨牙施加大小相同的颊向间歇力15周(加力28天,停止7天)。在实验期结束时拔除第一前磨牙,处理后对其根面吸收的陷窝进行体积评估,并测量牙齿移动和旋转的程度。
     结果为,持续施力组牙根吸收体积显著高于间歇施力组的牙根吸收体积(P<0.05),尤其是在颊面、舌面(P<0.05)和根中1/3处(P<0.01)。施加持续力组的牙齿发生了更多的倾斜和转动。

三、发生炎症时口腔中性粒细胞什么变化?

细菌感染是口腔常见问题。为抵御常驻菌生物膜,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会不断招募部分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却不会使宿主受到完全激活的中性粒细胞的有害影响。这种中间免疫状态被称为炎旁状态,与口腔疾病中全激活的促炎状态截然不同。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这些细胞及其组分能加强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的对口腔健康和疾病状态下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状态的认知。加拿大学者一项研究显示,口腔中性粒细胞的形态改变与它们的炎旁-促炎状态一致。这些改变也出现在与常驻菌共培养的中性粒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在向牙龈组织移行的过程中会改变形态,往激活状态发展。该研究8月5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研究杂志》(J Periodon Res)。

研究者从慢性牙周炎患者及健康受试者血液及唾液样本中分离中性粒细胞,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并用图像软件分析核内及吞噬体内的颗粒、细胞质密度、常染色质的量。另一部分血液中性粒细胞与口腔链球菌共培养,并以同样的方式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从慢性牙周炎患者口内提取牙龈组织样本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以同样方式分析其中的中性粒细胞。
     结果为,促炎中性粒细胞表现为颗粒较少,细胞质较稀薄,核内常染色质量更多。在促炎中性粒细胞与炎旁中性粒细胞的比较中,这些特质改变表现更为明显。慢性牙周炎患者中性粒细胞也包含更多吞噬体,且有更多包含未消化细菌细胞的吞噬体。这些改变与受口腔链球菌刺激的中性粒细胞表现部分吻合。牙龈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在血管中表现为幼稚细胞形态并在从结缔组织向上皮组织移行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促炎细胞形态改变。
    (张翼飞  编译)

 

四、检测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哪种影像学检测方法更好?

德国的一项体外研究显示:口内X线(IR)可作为评估氧化锆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初始成像检测方法。 锥形束CT(CBCT)则以更高的成本和辐射剂量为代价,在植体骨缺损的分类检测精度上有着明显优势。最后,相对于上述两种成像方法来说,牙科MRI在评估氧化锆植体周围骨缺损方面,可能在未来最具前景。该论文8月15日在线发表于《临床口腔种植研究》(Clin Oral Implants Res)杂志。

图 种植体周围3壁骨缺损的CBCT及牙科MRI图像

该研究首先将48枚单氧化锆植体植入牛肋骨中,然后对其中的24枚植体的骨缺损(1壁、2壁、3壁、4壁骨缺损)情况按照两种尺寸(1 mm和3 mm)进行标准化分类。分别使用CBCT、口内X线和牙科磁共振成像(dMRI)三种成像方法对植体的骨缺损进行检测,而结果的判读和分析则分别由4位研究记录人员(记录人员事先并不知道骨缺损的性质)进行,并重复2次。对试验中植体骨缺损的有无、骨缺损大小以及骨缺损的类型分别进行kappa(κ)检验、灵敏度检验和特异性检验。最后使用Q检验对本次统计结果的结果为,在氧化锆植体周围骨缺损分类诊断方面,相对于CBCT(组间κ值范围:0.667~0.889;组内κ值:0.629)和牙科磁共振dMRI(组间κ值范围: 0.61~0.832;组内κ值: 0.712),口内X线片IR组间(κ值范围: 0.505~0.778) 和组内(κ值: 0.411) 可靠性检测均较前两者低。CBCT和dMRI在植体周围骨缺损分类诊断的灵敏度检测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IR在灵敏度检测作用方面明显较差(与CBCT和dMRI相比P值分别为0.003和0.004)。
      对于1 mm的植体周围骨缺损分类检测,CBCT、dMR和IR三者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于3 mm的植体周围骨缺损灵敏度检测,CBCT和dMRI则比IR更具优势(P<0.05)。

 

五、患慢性牙周炎的HIV患者基础治疗改善牙周免疫指标 

巴西的一项研究显示,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改善HIV患者慢性牙周炎的临床和免疫指标,减少口腔念珠菌计数,改善HIV感染的状况。该论文8月17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 Periodon)。

该研究的实验组为患有慢性牙周炎的HIV感染者,对照组为无HIV感染的牙周炎患者。记录了两组受试者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30天和90天的牙龈出血指数(G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牙齿数目、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仅HIV感染者)、唾液中细胞因子(细胞白介素、IL-6、IL-8和TNF-α)。
     结果显示,实验组共纳入了22例受试者,对照组纳入了20位受试者。实验组的念珠菌计数,唾液中的IL-6、IL-8、和TNF-α高于对照组,两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后30天和90天,念珠菌计数、GI、PD、唾液中的IL-6和IL-8均下降,CAL都有所增加。此外,实验组的CD4+T淋巴细胞增加,病毒载量减少。

 

 

想了解更多资讯?

获取更多 Bonsmile 以及如何开始治疗的资讯请点击下方按钮。我们会将Bonsmile信息包发送至您的电子邮箱。

  • 您是*
  • 姓名*
  • 电子邮箱*
  • 手机号码*
  • *必填
  • 获取专属咨询